可以看到,近幾年隨著甲醇制烯烴(MTO)技術的成熟,更多的企業在煤炭資源豐富的西北等地區,以煤為原料,通過MTO技術生產烯烴,從而建成了多個大型裝置來生產聚丙烯。換言之,煤制烯烴已經成為國內生產聚丙烯的重要力量。由于短期國內煤價相對油價來說比較堅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原油下跌造成的負面影響。
萬幸的是,聚丙烯雖在原油暴跌行情中承受了不小的打擊,但傷害程度不及塑料期貨來得直接和明顯。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能化商品龍頭原油價格持續下跌的背景下,國內聚丙烯期貨也難以獨善其身,與其他化工品一樣陷入成本塌陷的噩夢中。可以看到,自9月以來,其期價不得不由高位盤整姿態轉入單邊下行模式。隨著主力1501合約失守萬字關口,多頭敗兵之勢更甚。截至上周五,已然丟失了9500元/噸一線陣地。
然而,長期來看,聚丙烯依然面臨供應端和成本端的雙重壓力。
其一,這兩年來,國內聚丙烯產能處于擴張高峰,尤其煤制烯烴、合資企業大產能裝置異軍突起,預計明年國內西北、華東和華南地區聚丙烯產能總規模會達到500萬噸。就短期來看,本月初國內部分前期停車檢修的生產裝置已經重啟運營,預計新增年產能85萬噸,月均增加產能約7.08萬噸。在供應壓力逐漸增強的背景下,上周聚丙烯現貨市場交投情緒繼續呈現悲觀之態,商家紛紛降價出貨。據顯示,華東地區聚丙烯現貨報價回落至10500元/噸,華北地區更是跌至10450元/噸附近。
其二,煤炭價格已經告別了黃金十年,盡管受益于地方政府干預措施以及部分大型煤炭企業限產提價,煤價呈現堅挺之狀,但卻只能維持一時偏強姿態,無法扭轉中期價格回落之勢。因此,未來聚丙烯依然面臨成本不斷下移的考驗。
也即是說,如果當期宏觀經濟數據疲弱,那么會提前反映在期貨市場上,沖擊多頭信心,導致期現貼水幅度不斷升闊。可以發現,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工業、制造業數據已經不能完全代表實體經濟狀況,而較能體現實體經濟運行情況的全社會用電量數據在9月遭遇滑鐵盧。據顯示,9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僅為2.7,創18個月來的次低,這進一步惡化未來聚丙烯市場的需求潛力。
供需矛盾的加劇已經導致國內聚丙烯庫存持續攀升,截至國慶節后,聚丙烯庫存較去年同期增加4.92,環比繼續增加5.26.目前現貨市場主流報價以下跌為主,下游工廠按需采購,市場成交欠佳。短期來看,聚丙烯弱勢難改,可繼續維持偏空操作思路。
此外,生產聚丙烯需求端市場也不容樂觀。聚丙烯產品主要用于生產編織制品、薄膜制品、注塑制品、紡織制品等,廣泛應用于包裝、電子、家用電器、汽車、纖維、建筑管材等領域。而這些需求領域又恰恰和國內宏觀經濟有著緊密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