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起,吉林省正式施行《吉林省禁止生產銷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塑料餐具規定》,成為全國首個全面'禁塑'的省份。'禁塑令'的實施也為可降解塑料薄膜開辟了一個誘人的市場。
按照'禁塑令'的描述,可降解塑料制品是指用生物基材料生產的,在自然環境或堆肥條件下最終可被降解的塑料制品。而此次被禁的則是用石油基原料生產的用于消費者盛裝攜提物品的,在自然環境或堆肥條件下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薄膜袋制品。
據此前調查的數據顯示,吉林省購物袋年消費量約3萬噸,一次性塑料餐具年消費量約1500萬噸,如果將其全部替換成可降解塑料制品,釋放的市場空間有望達10億元以上。
'這還僅僅只是吉林一個省的市場潛力。'中國塑協降解塑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翁云宣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浙江省也在積極準備出臺相關規定,若'禁塑令'在全國范圍內實施開來,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市場空間還有望進一步被釋放。
而若從環保的角度來測算,用可降解塑料替代100萬噸傳統塑料,可以減少約200萬噸的石化資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00萬噸以上。
'禁塑,為減少白色污染和資源消耗加了把油,也為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搶占可降解材料產業高地提供了契機。'吉林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宋剛表示。
其實,鄭凱并不贊成'禁塑令'這種硬性的禁止,他認為,單純的禁塑只會讓大家更關注塑料袋的禁止使用,而要想真正往可降解的方向走,就需要從國家層面進行宣傳引導和政策支持,從而給可降解塑料產業創造健康發展的條件。
劉民英也認為僅憑一紙禁令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發展可降解塑料產業要講究市場經濟,‘禁’不是辦法,賠錢誰去干?除非政府補貼。'
中國化學會理事、生物材料專家胡漢杰也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除了通過改變生產工藝降低成本,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習國外的做法,對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征收使用稅,然后再將這部分稅額補貼可降解塑料產業。
不過,在翁云宣看來,業界無須對'禁塑'過分擔憂,價格及成本問題都會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增而有所緩解。
此次吉林省除了'禁塑',也將聚乳酸作為替代塑料的突破口。不久前,在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與海正集團聯合攻關下,年產5萬噸聚乳酸產業鏈項目在浙江臺州開工建設,建成后將成為亞洲最大的聚乳酸生產基地。
'不敢說可降解塑料產業前景一片大好,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和供應量的增加,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價格會逐步降低,不會給消費者增加負擔。'翁云宣說。
市場一向低迷的可降解塑料產業,因為吉林省的一道'禁塑令'而被激活。
吉林省規定,從1月1日起全省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塑料餐具,違規企業和個人將面臨巨額罰款。
這一堪稱'史上最嚴禁塑令'實施僅8天,長春益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接到了兩噸的訂單;另一家長春必可成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一卷卷以綠色為主色調的可降解塑料袋也在源源不斷地從生產線下線。
在石油基塑料袋大行其道的當下,'禁塑令'為可降解塑料制品騰出了一定的市場空間。不過,這是否意味著可降解塑料產業就此迎來'春天'?業界對此仍存質疑。